7月抽检结果出炉,21批次食品不合格!


发布时间:

2019-10-11

2017年7月(6月21日-7月20日)陕西省共抽检各类食品样品1189批次,其中检验项目合格的样品1168批次,不合格样品21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8.23%。
抽检的1189批次食品样品共涉及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等21大类,其中12大类152批次样品全部合格,分别是粮食加工品30批次,调味品3批次,乳制品5批次,饼干2批次,罐头1批次,速冻食品4批次,糖果制品42批次,蔬菜制品17批次,蛋制品13批次,食糖3批次,水产制品6批次,豆制品抽检26批次。
抽检的9大类涉及不合格,分别是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5批次,不合格1批次;肉制品122批次,不合格1批次;饮料212批次,不合格3批次;方便食品11批次,不合格1批次;酒类18批次,不合格1批次;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9批次,不合格2批次;糕点40批次,不合格2批次;餐饮食品532批次,不合格6批次;食用农产品88批次,不合格4批次。
在抽检发现问题的21批次不合格样品中:
一是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样品8批次。包括油条、麻花中铝超标,麻花中检出糖精钠,黄酒中检出山梨酸、糖精钠、甜蜜素。油条、麻花等食品中铝超标是因为生产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明矾)所致,明矾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膨松剂。糖精钠和甜蜜素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甜味剂,山梨酸是防腐剂,但国家标准规定黄酒中不得添加以上三种食品添加剂,其他部分食品中的使用限量也有严格规定,不得超量添加。
二是检出质量指标不达标样品4批次。包括瓜子中过氧化值超标,食用油中酸值超标,饮用水中耗氧量超标。过氧化值、酸值均能反映油脂氧化程度,是含油脂类食品两个最常见的品质指标。过氧化值和酸价超标可能原因是生产加工过程中质控不到位,或者运输贮藏不当等。水中的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耗氧量大,说明水中的微生物多,提示水体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三是检出其他微生物超标4批次。包括饮用水、糕点中检出大肠菌群,方便食品、鸡肉制品中菌落总数超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指标,反映食品的卫生状况,超标可能原因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污染,也可能是运输贮藏过程中二次污染。
四是检出农药残留3批次。包括芹菜中毒死蜱、氧乐果、甲拌磷超标,韭菜中腐霉利超标。以上四种均是叶菜类蔬菜较为常用的农药,也是比较容易滥用的农药,检出超标提示种植过程中存在滥用现象。
五是检出非食用物质1批次。为牛肚中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呋喃西林属于硝基呋喃类药物,名列国家公布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使用,检出系养殖过程非法添加所致。
六是检出其他污染物超标样品1批次。为饮用水中亚硝酸盐超标。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源于水体,而超标原因可能是水体受到亚硝酸盐的污染所致。
七是检出致病性微生物1批次。为饮用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属于致病性微生物,国标将其列入包装饮用水必检项目以来,时有检出,提示水体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
针对以上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经采取措施依法查处,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找问题原因、化解风险。加强对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大跟踪抽检力度,防控食品安全风险。